点击:1999时间:2010-01-28 10:56:15 来源: 创始人
还“光触媒”一个清白之身-----有识之士呼吁设立行业标准、规范产品市场 2008年10月25
---金羊网记者 吴琼
随着人们家居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种减轻、清除装修污染的产品成为市场新宠。被世界权威专家誉为“当今世界最理想的杀菌净化新技术”,声称具有“杀菌、除臭、防污、亲水、防紫外线”等功能的光触媒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如抗
菌的光触媒地板、光触媒家电、光触媒空气净化产品等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而在建材、家电、汽车等行业,不少厂商也争相推出与光触媒有关的产品,包括地板、涂料、空调、冰箱甚至手机、T恤、食品等,“光触媒”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记者走访发现,这个功能强大的“多面手”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往往导致消费者难辨真伪而上当受骗,亟待有关行业标准的设立和专业的光触媒市场引导。
价格与纯净水相当 光触媒产品真伪难辨
家住天河的张先生告诉记者,鉴于朋友因装修污染导致哮喘的教训,他的家居环保意识一直很强。所以装修完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光触媒治理人员,花了2000多元做室内治理。当时这种产品一打开酒精味较浓,工作人员解释说有酒精的是比较好的光触媒,酒精很快就挥发了,效果不会变。他当时信以为真,三天后做检测时,效果也确实不错,污染物的浓度降了不少。可是好景不长,不到1个月室内又有味儿了,他不得不请来专业人士检测,结果发现污染物浓度又上升了。
据记者采访调查发现,目前广州市场上的光触媒产品数不胜数。仅空气净化产品,就有光触媒空气净化液、超光触媒抑菌除味剂、纳米光触媒喷涂剂等,产地除了中国,还有日本、韩国、意大利等。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光触媒空气净化产品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能100%去除空气中的甲醛、铅、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有害物质。在价格方面光触媒产品异常混乱,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产品,零售价格每公斤多在800元至1500元,个别产品超过2000元。但国内某些低档产品,其价格竟然与纯净水相当。
看报告、细观察、不轻信 把假冒产品挡在门外
广东利斯特光触媒、广东美奇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刚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光触媒产品良莠不齐,少数害群之马搅乱了整个市场,不但对光触媒的正规厂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也极大坑害了消费者。赵刚告诉记者,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纳米级二氧化钛价格为每公斤260美元左右,每克二氧化钛折合人民币约2.1元,生产企业决不可能以纯净水的价格生产出光触媒,如此之低的价格只能证明产品有假。赵刚提醒消费者,挑选光触媒产品时,除了价格,还可以要求厂家提供相关检验报告。如产品的无毒实验报告、灭菌试验报告和化学污染物降解报告等。同时,消费者还应掌握一些小窍门,如观察产品外包装等。由于光触媒产品本身氧化能力强,不仅要求容器具有特殊内涂,还必须是一次成型的纯铝制品,如果发现商家号称的光触媒产品是用铁罐包装,那一定是假冒产品。他同时提出,应当呼吁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光触媒行业标准,设置行业门槛,将假冒伪劣产品挡在门外,还光触媒一个清白之身。
设立标准 规范市场迫在眉睫
据了解,我国光触媒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是新兴产业,我国尚未对其制定出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很多投机企业打着光触媒产品的旗号,兜售假冒伪劣产品。一些不法商贩使用工业钛白粉直接勾兑“光触媒”,有的采用低品质光触媒与除味剂相结合,在市场上大肆低价倾销;有的为了营造使用后的效果,用甲醛祛除剂与劣质光触媒进行捆绑销售,美其名曰“光触媒伴侣”;还有不法商人将空气清新剂等空气净化产品,冠以“光触媒”名称,欺骗消费者。专家检测认为,此类产品中多含有大量酸类有机成分,而这些劣质产品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
不少业内人士感叹:“光触媒作为先进的杀菌净化技术,在国外风生水起,进入国内后却因标准缺位、价格混乱、产品鱼龙混杂,陷入尴尬境地。”市场的混乱状态无疑会阻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想让消费者树立信心,将光触媒产品推广到千家万户,应尽快出台有关行业标准,规范产品将竞争纳入有序轨道。
检测机构不能从事治理8月28日
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与环保意识的提高,家庭装修污染问题成为最受大家关注的居家话题之一。与之相应而生的,室内空气检测机构与治理企业也越来越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此,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提醒消费者:进行室内环境监测,要做到明白消费。
硬件技术要求。进行室内环境监测,需要拥有专业的监测技术队伍,达到国家标准的基础设施和监测技术装备。
指标要求。进行室内环境监测依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的19项指标以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十项强制性标准。
室内环境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治理与检测要分开进行,检测机构不能从事治理,治理企业不能从事检测。消费者在进行室内检测时需要注意。检测要选择不国家资质的检测部门或机构进行,只有明确室内污染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案,解决室内污染问题,不要盲目相信无资质机构的企业。
9月4日
日前,北京市工商局对70种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材料发出“逐客令”,责令退出北京市场。
此次北京市工商局委托“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对北京11个建材市场销售的防水涂料、胶粘剂、板材、木地板、坐便器、水嘴、乳胶漆、木器漆、壁纸、管材、腻子等11大类室内建材进行了检测,查出了70种问题建材。
在本次抽查中,水龙头产品不合格的最多,达到21个,主要问题就是镀铬表层容易被腐蚀,而且由于大部分水嘴未安装起泡器或过滤网层数少,导致流量太大,起不到节水限流的作用;有15个人造板不合格,主要问题是静曲强度不达标、甲醛释放量超标。其中12个都存在横向静曲强度有问题,容易变形,承载受力能力低。另有3种含有超标有害物质甲醛;有18个油漆涂料类产品不合格,其中7个乳胶漆、7个防水涂料、4个木器漆。乳胶漆主要表现在耐洗涮性、对比率、耐碱性等性能上不合格,防水涂料主要是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固体含量等不合格,木器漆主要不合格项为苯、铅等超标;有6个粘胶剂不合格,主要是胶粘剂中的有害物质游离甲醛超标。甲醛对人体黏膜,特别是呼吸系统具有强刺激性,影响人体健康。
近日,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评出并向社会发布了2006年我国室内污染十大维权案:
1.室内空气不合格 开发商被判赔偿
2006年2月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了一起业主状告开发商所交房屋空气质量不合格案,消费者李女士获室内空气检测费等赔偿。
2.新房污染超标装修公司赔了6万元
新装修房子过了3个月仍然气味刺鼻,妻子已经怀孕,无奈夫妻俩只好在外租房居住6个月。经室内环境检测部门测量,屋内甲醛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要求装修公司赔偿无果后,家住大连市中山区的王先生夫妇投诉到当地消协。在消协主持调解下,装修公司承认产生异味的原因是装修材料所致,向王先生赔偿装修材料费5万元,租房费1万元。
3.入住8月女儿死亡 受害者获赔17万元
2006年8月9日,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法院宣判了我国首例由于新房装修造成甲醛超标致人死亡案件。由于装饰公司和地板销售公司为马尾区市民林先生装修的新房甲醛严重超标,林先生的幼女在入住新房后患白血病不治身亡,法院一审判决,两家公司承担同等连带责任,共同赔偿原告人民币17万多元。
4.出租房甲醛等超标 房东被判退赔
租住的房子甲醛浓度超标6倍,TVOC浓度超标1倍。在要求退房不成后,租户将房东告上法庭。2006年6月20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判决解除了原、被告双方签订的房屋租赁协议,并判决被告退还原告房屋租金、租房押金、检测费和搬家费人民币12040元。
5.畸形儿夭折 疑是噪声污染所致
2006年9月,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由于楼房噪声污染引发的索赔案件。
冯女士产下先天畸形儿并夭折,悲痛之余,夫妇二人认为是购买的房屋噪音污染严重所致,于是将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房屋的建筑设计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被告赔偿婴儿住院费、丧葬费及精神损失费共计30余万元。冯女士在诉状中称,其所住单元楼下就是大功率的中水水泵和直接筑在墙体上的水管,经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中心检测噪声高达43.3分贝,其中125Hz低频噪声高达59分贝,尚不包括在床上可以清晰感到的固体传声和振动。
6.治理不达标 消费者状告治理公司
2006年9月5日,乌鲁木齐张先生将当地某室内环境污染治理企业告上该市天山区法院。原因是张先生住房装修后发现甲醛超标,请来治理公司治理,治理公司承诺治理后达标,并出具了甲醛含量达到国标的“合格报告书”。但再次入住后,家人依然持续出现恶心呕吐、气喘、皮疹等症状。此时,张先生妻子已怀孕。
2006年5月,张先生请乌市室内环境检测中心检测,发现屋内甲醛含量超标。此后,夫妇俩又找到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第3次检测,结果均显示甲醛含量超标。此案正在审理中。
7.甲醛超标 装饰公司成被告
青岛市张先生2006年搬进新家后,孩子接连出现了高烧、咳嗽等症状,张先生委托环境监测部门对新家进行检测后发现,室内空气甲醛超标3倍多。2006年10月,张先生将装饰公司告到青岛市一法院,索赔各项损失共计11万余元。
8.女孩得了白血病 父母状告家具商
2006年3月,南京下关区法院开庭审理了市民江女士告家具经销商家具污染致幼女患白血病案件。江女士于2003年从南京玄武区某家具经营部购买了五门橱、床、床头柜等实木家具。就在家具运入卧室的当天,一家人就被新家具刺鼻的气味熏得眼泪直流。一年多后,江女士的10岁的女儿开始出现呕吐、恶心的症状。2005年年初,女儿突发低烧, 被 医院诊断为白血病。江女士委托一家环境检测部门对家里空气进行检测,发现购买家具两年后女儿房间空气含量中甲醛居然超标9倍多。于是,江女士将家具经销商告上法庭,索赔31万元。法庭没有当庭宣判。
9.车内污染 车主获赔2.5万元
2006年12月6日,重庆市首例车内环境污染案调解结案,消费者获赔2.5万元。
霍先生在2003年1月购买了一辆轿车。2004年6月,他在体检时发现肝部异常,后诊断为肝癌。霍先生怀疑是车内空气污染所致。同年8月16日,他将车送到重庆市质量监督检验所测试。检测结果表明,参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该车车内环境污染浓度中,甲醛超过标准值3倍。
10.新居污染装饰公司当赔
2006年12月27日,贵阳市白云区法院开庭审理了该省首次装修污染案。
2006年初,曹先生与某装饰公司签订了总价款为6.6万元装修合同。工程接近尾声时,曹先生感觉新房污染严重,拒绝继续施工。8月18日,与装修公司协商无果后,曹先生请来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对房屋的室内空气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新房内甲醛、苯、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均超标,其中甲醛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10倍。
最后,法院一审宣判,装饰公司拆除使用的不合格材料,退还原告装修款27442元及原告垫付的检测费等费用。《中国质量报》
大代表积极呼吁 室内空气污染应该立法2008年5月1日
新房、装修,隐形杀手不容忽视
“大家生活改善了,买新房、新车的人多起来了,由于有些装修材料伪劣,导致室内污染加重。”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荫湄非常忧心,“很多人住进新房以后生了病,甚至有些孩子也被室内污染给害了,室内污染问题令人关注啊”。
杭州调查:七成新装修房屋室内污染物超标,九成汽车内甲醛或苯含量严重超标
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朱荫湄准备了一份翔实的议案,对目前室内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朱荫湄在议案中说,保守估计,我国新装修的房屋,70%以上室内环境不达标。2003年,中消协联合浙江省消协对杭州市53户装修房屋室内空气进行了监测,结果污染物超标79.1%,最高超标竟达十多倍,学校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装修材料中的苯及一些有害气体会诱发白血病,而对苯的敏感性,女性甚于男性,儿童甚于成人。浙江省疾病控制部门相关的初步调查表明,有九成汽车存在车内空气甲醛或苯含量严重超标,约有65%司机驾车会经常出现因头晕、困倦、咳嗽导致压抑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引发交通事故的驾车综合征。
原因分析:室内空气污染谁主管、谁监督检查、向谁投诉,都不明确
究其原因,朱荫湄代表认为,室内(含汽车)空气污染执法主体不明、无法可依、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是主要原因。朱荫湄说,虽然室内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没有室内(含汽车)空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或规章,因此,室内(含汽车)空气污染问题谁主管,有关的监测单位资质谁确定、谁审核、谁监督检查,老百姓找谁投诉都不明确,老百姓维权缺少相关法律依据。同时,室内(含汽车)空气污染的危害影响,往往具有积累性的特点,时间的追溯和污染源的分析都存在不少问题。同样,法院的判决也缺少法律依据,往往只能用《民法通则》和《环境保护法》作为依据。而实际上《环境保护法》中有关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对室内(含汽车)因装修材料等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规定很少。此外,目前室外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由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车间、工厂内的污染危害由劳动保护部门负责,室内(含汽车)空气污染的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法律上加以明确。
尽快立法:明确主管部门、严格监督管理、规定相应罚则
朱荫湄代表建议,应尽快制定《室内空气污染防治法》。她认为《室内空气污染防治法》的适用范围应包括房屋的建筑材料,装修的材料、油漆、涂料、石材和家具等材质生产与销售;房屋的建筑施工单位、房屋开发商、房屋的装修单位、家具加工制作商;车辆生产及装饰。
朱荫湄代表认为,制定这部法律应包括4方面内容:一要明确室内(含汽车)空气污染监督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并从法律上明确其权责。如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和家具中的污染物是否超标应由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问题应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等,但最终室内空气污染是否超标、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有关行政执法等一系列问题应明确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二要明确哪些行为属于室内(含汽车)空气污染违法行为及相应的罚则等。三要明确室内(含汽车)环境质量评价、工程质量验收、环境监测资质单位认证、监测报告的合法性和监测质量的管理。四要明确有关涉及室内(含汽车)空气污染控制的标准制定部门与程序。
北京发现国内首例室内环境造成的胎儿畸形2008年4月10日
2003年6月24日,北京朝阳区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为外地来京打工的孕妇李荣菊引产下一个畸形女婴。这个刚刚5个月的胎儿没有胃,更奇特是她的嘴巴尖尖地向外伸出,竟高过鼻子,下腭处还有个小洞。她曾生过小孩,并没有异常,本人身体也很正常,只是她的丈夫是一名常年从事室内装修的工人,她本人打工的地方也刚装修过,因此妇幼保健院医生认为孕妇是在怀孕期间接触了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才产生畸形胎儿。为此,这家医院的妇幼保健专家郑桂荣医生特别提醒新结婚的青年夫妇,孕前和孕期都不要接触有甲醛等有毒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