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2179时间:2016-04-13 15:13:37 来源: 创始人
善于纳新的陈纳新,与高校专家合作,利用光催化技术使外墙涂料能"吃"PM2.5
首席记者 何超群 文/摄
外墙对于高楼,就像人的外衣。外衣脏了,随时脱下来洗洗,外墙脏了,想要搞干净,并不容易。也许“蜘蛛人”可以帮忙,但对于大多数高楼的主人而言,是个迫不得已的选择,这毕竟是桩风险活。城市拔节长大,高楼越来越多,外衣怎么“洁净如新”,成为新课题。上虞有位创业大叔,运用“光催化”技术发明自洁涂料,成功破解这道难题。
昨天,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墙煌建材公司,一条崭新的铝单板生产流水线进入试运行。与传统生产线不同的是,每块铝单板应用了“免清洗”配方。其核心技术来自陈纳新执掌的浙江和谐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开始的不为人知到多家上市公司主动跑来洽谈,陈纳新用了整整七年时间“苦拼”。
跑进100多个社区推广,消费者却叫好不卖座
就像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光催化”作为福州大学的一项技术成果,在绍兴落地生根,缘于十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光催化技术论坛。论坛上,福州大学付贤智教授作了主题报告,陈纳新听得格外认真。
“空气净化、水污染处理、自洁净领域、抗菌等等,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国际公认的理想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陈纳新说,那一刻,他就想,如果能攀上福州大学付贤智教授这门高亲,他就回老家创业!
彼时,陈纳新在广州从事科技产品贸易、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长期与前沿科技成果打交道,炼就了一双慧眼。论坛会一结束,他找准机会,向付和盘托出创业计划。“沉稳,有激情。”说起十年前的印象,付智贤院士想了想说,“即使在最困难时期,他也依然如此,非常难得。”
实际上,科研成果产业化一直是高校的一条短腿。“一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成为商品,进而产业化,过程漫长。”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企业往往由于耗不起时间与财力,最后不了了之。
陈纳新和他的团队也遇到了这道坎。2009年,陈纳新在沥海镇创立浙江和谐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一年后,公司与福州大学共同成立付贤智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光催化空气净化灯。
要让消费者接受这个灯,先得普及“光催化”技术。“光催化”到底是啥玩意儿?它就像植物光合作用,在太阳光或室内荧光灯的照射下,光催化物质能产生化学反应,并将甲醛、苯等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发挥抗菌、防霉、净化空气等主要功能。
在这一年里,陈纳新和他的团队跑进100个多社区,推广“光催化”空气净化灯。“结果,讲得口干舌燥,很多人只是看看,摸摸。”陈纳新记得有一次只卖出了3台。
投入一千多万元,消费者并不买账。难道他们不需要?还是营销出了问题?这个事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虽然心里有准备,但真金白银换来如此惨淡的战果,陈纳新内心还是打了个趔趄。
受“蜘蛛人”启发,研发自洁涂料
推出光催化“空气净化灯”,陈纳新是有市场调研的。“家居装修中产生甲醛等污染,让很多人不安。用一盏灯来‘吃’掉这些有害气体,肯定大有市场。”他认为。
想法“放”之市场后,被证实为“一厢情愿”。陈纳新开启茶几上一盏空气净化灯对记者说,它已经工作了,你能感受到吗?这个光催化技术,不像电饭锅,插上了,饭会熟,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但目前国内光催化技术宣传推广还不普及,消费者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很难像购电饭锅那样自觉自愿。“也许,若干年后,随着人们对环保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接受度会越来越高,我们企业的前景也将越来越好。”
好不容易做出的“灯”,没有收益。“但摸到了市场的门路。”陈纳新说,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光催化”技术的“好”,并愿意为之买单,必须“看得见”。
也就在那时,陈纳新遇上了触发灵感的一幕——一幢冲入云宵的高楼,垂下几条粗绳,拴着几个“蜘蛛人”,冲洗外墙。“就像表演杂技,光催化技术能不能‘吃’掉墙上的脏东西?”当时,只是灵光一闪。
没想到的是,当他与付贤智院士交流时,两人碰撞出了“对”的火花。由付贤智创建的目前中国光催化高新技术领域唯一研究所——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已经着手研究这个课题。付院士把陈纳新领到福州大学图书馆外墙前,请他“仰视”。几十米高的瓷砖墙,一边脏兮兮,一边像新的一样。“新” 墙正是因为刷了“光催化”技术涂料。
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司总工程师刘平教授向记者介绍,涂料其实是一种无机透明膜,主要成分为纳米级的二氧化钛,能吸收紫外线,并产生反应,将PM2.5当中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起到自清洁的作用。
事实上,这种涂料在国外已经开始应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国内市场尚属空白。“加速研发各种高性价比外墙材质自洁涂料。”“和谐光催化”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凭此,跻身国家标准《建筑外表面用自清洁涂料》主导起草单位行列。该标准今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墙壁上种白杨树,赢得上市公司青睐
真石漆、仿石材、铝单板、张拉膜、新型外墙材料……“和谐光催化”公司侧门,是一个微型试验场,正在进行户外光催化自清洁试验。“日晒雨淋,每一种材料表面形成的污垢各不相同,针对各种污垢特性,研制涂料配方。”和谐光催化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员单兴刚向记者介绍,喷涂料的过程,好比是在墙壁上种白杨树。
白杨树被公认为植物界空气净化高手。据美国报道,100平方米光催化建筑物外墙表面,可以发挥相当于4棵4米高的白杨树的净化空气效果。也就是说,每喷涂二三十平方米等相当于种了一棵白杨树。也正因为如此,光催化被推崇为世界最先进的无能耗净化空气技术。而“和谐光催化”牢牢掌握了它。
两年前,中石化公司浙江分公司为此发出“英雄贴”,破解加油站外立面保洁难题。“和谐光催化”中标成为“解决问题”的服务商,对全省2000多家中石化加油站逐步实施外墙自洁喷涂工程。不仅中石化,银行大楼、杭州的隧道工程、学校、医院等标志性建筑物……“和谐光催化”被“请”去技术服务。
去年,“和谐光催化”这家小微从全市60个院士工作站中脱颖而出,和其余两家上市公司一起创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院士成果转化为商品和产值增值幅度一项,答辩评委给出高分。“对于很多创业小微来说,具有借鉴价值。”一位评委如是评价。
“掌握了它,就掌握了一个取代的市场。”对此,陈纳新信心满满,这基于环保诉求。原来,传统外墙清洗涉及环保问题,所谓清洗,需要使用大量清洗剂,而清洗废液对大楼绿化、土壤、河道形成二次污染,并对外墙基材造成不同程度腐蚀,影响强度与光洁度。这也是建材上市公司着力突破的难题。
去年,浙江一家专业生产搪瓷板的上市公司,开发自洁功能的珐琅材料,找到“和谐光催化”。植入“光催化技术”的新材,附加值增加10%以上。今年初,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墙煌建材公司主动牵手“和谐光催化”,联合研发、生产具有“吃雾霾、自清洁”功能的光催化铝单板生产流水线。据保守估计,新型铝单板至少年产增值1000万元以上。成功实现产业嫁接打开了“和谐光催化”的发展通途,今年预计销售增长30%以上。